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莫放梅买官

2012-10-26 09:32 作者:蒋苍苍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走进平湖莫氏庄园的前门,门厅两旁有清朝官衙的仪仗牌,上写肃静、回避、江苏候补直隶州知州、钦加三品衔等,这是宅主人莫放梅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花银子买来的官。至于花了多少银子,说法不一:最早是当年莫氏庄园作为阶级斗争教育场所解说词中的24万两

  走进平湖莫氏庄园的前门,门厅两旁有清朝官衙的仪仗牌,上写“肃静”、“回避”、“江苏候补直隶州知州”、“钦加三品衔”等,这是宅主人莫放梅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花银子买来的官。至于花了多少银子,说法不一:最早是当年莫氏庄园作为阶级斗争教育场所解说词中的“24万两”,此说一直沿用到前二三年;最近我听到讲解员只含糊地说“几万两”。我认为这些说法都靠不住。
 
  清朝从康熙五十年开始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所以朝廷每年的收入大体是个定数,正常的支出也是个定数。这样碰到特殊情况,如打仗、黄河决口、大的灾荒,没钱怎么办?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捐纳,俗话就是卖官,这也是前几个朝代就有的做法。清朝捐纳制度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统一管理,捐得的钱统一交户部国库,专项用于赈灾、水利、军事等。捐纳者也要有品德和一定的学历资格,乡邻要具结担保,给他开清白证明。第二,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钱,它是有规定的。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第三,官多缺儿少。捐的官很多,真正任职的少。第四,越捐越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便使捐纳泛滥。在晚清,除了读书人捐纳外,大工商业者捐官也比较多。当时的中国,官本位观念十分厉害,只有当官才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能光宗耀祖。所以许多人有了钱后,就想当官,或者至少有个官衔。再一个原因就是工商业者在经营中,外遭外国资本的排斥,内受本国各级封建衙门的干扰、刁难、勒索,各种捐税的摊派,使中小企业难以应付。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打交道和求得减免各种厘税的优惠,他们选择了捐官的办法。
 
  我国在上个世纪初,一开始就遭遇一场巨大的灾难。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接着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000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这一年,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命运,宣布实行新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停止捐纳。但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谕令不久,又因各省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推行新政经费无着落而再行开捐。当时正逢宣布废八股、停科举,大批生员仕途受阻,因此争抢购买官衔爵位,捐纳再次大泛滥。莫放梅的江苏直隶州知州官衔也正是在这一年买来的。
 
  直隶州知州的官衔略低于知府,一般为正五品。按上文所说的捐官价钱,他捐出的银子应该是三千多两;考虑到还有个“钦加三品衔”的破格待遇,那最多也不会超过5000两。一两银子当时可兑换一个半银元,三千多两银子约可换5000个银元。那年代平湖每人每月的工资水平大体是:农村男工4元、女工3元,城镇商业店员8至12元。可见即使是5000两银子,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
 
  莫放梅捐的官只是一个虚衔,他也明知不可能真正做官的,只是以此来提高自己及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已。但当时的平湖士族对这种买来的官衔并不看重,民国十四年(1925)修的《平湖县续志》在人物卷中写了莫放梅,一段话70多个字,只说他长于画兰,博收名人书画等,只字未提他曾有的官衔。
顶一下
(37)
90.2%
踩一下
(4)
9.8%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