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张元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2)

2012-12-12 15:28 作者:陈苏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全貎(位于上海闸北宝山路,1932年被毁) 当时身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认为时局变幻,编译工作应适应潮流,而自己不懂外语,自审不适于新潮流,他急流勇退。商务把目标瞄准了正处在新文化运动浪头


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全貎(位于上海闸北宝山路,1932年被毁)

  当时身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认为时局变幻,编译工作应适应潮流,而自己不懂外语,“自审不适于新潮流”,他急流勇退。商务把目标瞄准了正处在新文化运动浪头上的名人胡适。胡适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此事的重要,我是承认的: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什么学校更重要。”胡适对商务的文化影响力,是确信无疑的。但胡适最终没到商务任职,却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王云五前来。

  《北京大学丛书》、《世界丛书》、《新时代丛书》、《共学社丛书》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丛书陆续由商务出版,这不仅提高了商务出版物的层次,而且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支持、宣传和推动作用。当初,为与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商谈出版北京大学新思潮的《北京大学丛书》和《北京大学月刊》的事情,张元济亲自前往北大,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大批学者一同出席《北京大学丛书》编译茶话会。同时商讨的还有北大教授的著作及通俗教育丛书,商务为此提供了很大的优惠,商务以其经济实力支持了走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的北大和思想开明、力主兼容并蓄的校长蔡元培。之后,胡适与蒋梦麟等著名教授为商务组织的一套《世界丛书》也陆续出版。而与梁启超合作编辑出版《共学社丛书》也是张元济亲自谈妥的。

  有学者认为,从1920年陈独秀定居上海,同年《新青年》编辑部迁沪,到1927年鲁迅在与北京、厦门、广州三地的比较之后,选择上海为止,意味着新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导人物、重要刊物和主要文学论证活动的南移,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南移。南移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存在。商务不仅是一个能与北大遥相呼应、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而且比北大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一个支持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张元济,有能力帮助新文化运动走出校园。

  如果说,五四时期北大的繁荣得益于蔡元培的兼容并蓄,那商务印书馆得益于张元济的开明开放、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学术情趣,而成为和五四时期北大一样的“各方知识分子汇集的中心”。

  张元济身受旧式英才教育,却醉心于新式普及教育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他曾是前清翰林,却成一代出版大家。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他穿越维新变法、共和革命、北伐、抗战和新中国成立的种种风云,走过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经种种文化思潮的来去和代谢。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他人生不容忽视的一段。

  张元济,1867年出生在广州,7岁入塾,14岁回到家乡海盐。此间,他依照旧式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从秀才到入翰林,他花了8年时间。1898年,他与康有为同日被光绪皇帝召见,参与变法。可是张元济认为“余与长素(康有为)政见不尽相合”。他认为“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他提倡教育,启迪民智,变法时如此,变法失败后初衷未改。或许正因为此,张元济加入商务之后,一直致力于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变法失败后,受牵连,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从此,他南下上海,开始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人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