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辛苦钱塘江上水--王国维与鲁迅(上)

2013-06-06 10:34 作者:王福基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近代中国的人文历史实在应该感谢这一辈曾经被人唾骂的遗老们。他们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到化不开的情怀,在个人无力回天的遭际里,呕心沥血地吐结出一个又一个不见断头的厚茧,垒起了堪与砖石城墙同辉的文化铁壁。


王国维像

  王国维与鲁迅,一个海宁人,一个绍兴人,自小同饮钱江水,同枕钱塘潮。

  王国维生于一八七七年十二月三日,比鲁迅大不足四岁。他自沉昆明湖是在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鲁迅病逝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两人都在知天命之年弃世而去。两颗辉耀夜空的巨星,两个短暂厚重的生命,无论是人生步履、心路历程,还是研习对象、学术成就,既有惊异的相似,又有迥异的差别。他们没有双向的碰撞,却有单向的凝望。

  两人少时家景都不好,但都在父辈的熏染和训诫下,受过严谨的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扎实深厚的国学根底。王国维从十六岁起,十七、十八(光绪二十年,甲午)、二十一岁四应乡试而未中。二十二岁那年,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他到上海,进《时务报》任书记,受罗振玉提携,进东文学社。从此接触外文及西学。学业也由此发端。同时,他竟进京谒见发起保国会的康有为。一九〇〇年,已经二十四岁的王国维依然想去应试,不料发生了庚子之变,功名之幻破灭。一九〇二年二月赴日留学,因病而春去夏归。后在通州和校址设在苏州的江苏师范学校任教,并研究教育,发表论文多篇。鲁迅十七岁那年遇上戊戌变法,他考入洋务学堂,读至毕业,也于一九〇二年赴日留学。一九〇九年结束留日生活归国,即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两人都用开放的姿态在师范的课堂上教授心理、生理、伦理课程。几乎在相同的青春岁月里,两人都醉心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后来运用这些观点搞文艺研究与创作。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成了《红楼梦》研究的开山之作。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了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一九〇六年起,王国维在清廷的学部(后来的教育部)任总务司行走。先专事诗词戏曲,三十四岁写出了《人间词话》。一九一三年,三十七岁在日本时完成《宋元戏曲史》,后转经史古文字学。辛亥革命之后,他随罗振玉旅居日本五年之久。一九一六年返国。鲁迅于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六年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后迁北京)任佥事。其间,他经历着北洋乱局,思想极度苦闷,生活无聊、寂寞,“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用抄古碑,读佛经,搜集金石拓本,辑录和校勘古书等来逃避现实。三十三岁时他先专事校《嵇康集》等古籍及研究小说,四十四岁时多次再校《嵇康集》,并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一九一八年后创作小说及杂文,直至逝世。

  在成长的路上,两人都曾经过前辈大学者的悉心教导。王国维受罗振玉赏识,鲁迅尊章太炎为师;也是在不同导师的深刻影响下,两人显出了迥异的差别。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