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崇福之名几多变(2)

2013-08-14 11:16 作者:陈洪标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又过了一百多年,明代万历《崇德县志》载:县城筑肇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次年,即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8),崇德最早建筑的城墙建成,周长五里三十步(古时五尺为一步),设有陆地城门四扇,水城门三扇


  又过了一百多年,明代万历《崇德县志》载:县城“筑肇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次年,即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8),崇德最早建筑的城墙建成,“周长五里三十步(古时五尺为一步),设有陆地城门四扇,水城门三扇。城墙边凿市地为池,水池阔七丈,水深二丈二尺,其里步之长视城有加。”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海盐有倭寇进犯,当时的海防长官急于防守,下令拆除崇德城墙,将其砖石全部搬运到乍浦筑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崇德知县蔡本端奉檄重新修筑城墙,以抵御倭寇侵犯。第二年正月初七,一万多名倭寇乘崇德城墙未竣工之机,破城而入,大肆掳掠财物,残害百姓。在倭寇退城之后,浙江巡抚命令崇德知县抓紧筑城防倭。当时闲居家乡的右通政吕希周极力主张运河改道,回环全镇绕城,四周以水为障。这就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建县城”时,运河在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道。

  民国《崇德乡土教材》则载:“运河原无坳,特开成屈曲,使水势纡缓绕城,民得水利,赖以殷阜。”正是由于明代的重建新城和运河改道,使崇德县城东大片乡域划入了城区,并有了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和东水门、南水门、西水门、北水门等地名。如今,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这些地名依然在崇福人中间口口相传。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攻占崇德县,使镇貌发生了变动。清代光绪《石门县志》记载:“咸丰庚申(1860),毁东南半城。”经过战乱,全镇七十二条半弄仅存三十二条半。又载:“市肆毁尽,荡平后,奉宪招商,苦无一椽之庇,暂准小本经营者于沿塘纤路里旷地,搭棚开市,市廛渐次鳞萃。”据记载,当时太平军将拆下的砖块石头,沿南北市河建造城墙,在义济桥(今春风桥)西另行建造城门。从这时候起,崇德县北门城外的商店开始逐渐向外延伸,形成一批街市,后遂有北塘直街之名。

  清代同治五年(1866)五月,在被太平军拆毁的原县城位置上重新修筑城墙。这座城墙一直保留到抗战前夕。抗战期间,南门城墙被日军毁坏,护城河被河泥所淤塞,已经不能绕城航行。北门城外被日军烧毁店铺五十多间,古建筑被毁无数。

  民国年间,为方便交通,在崇德县的大小南门之间新辟中正门(俗称新城门),使太平桥以南成了直通长安塘的要道,原为荒场的大南门逐渐变成了闹市区,小南门内变成了冷街,新城门成了水陆交通要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镇与乡分设,同隶属于区。镇境属第一区,因镇上有崇福古寺,故命名为崇福镇。

  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后,政府拆去城墙,原进出城门的六条通道改为宽阔的水泥沙石大道。后来,又填去宫前、县前两条市河和日晖、仓沐两段河浜,改为街道。废去明代吕希周向东改道的运河(南城湾起至北城湾),开拓挖深自南向北的市河(即老运河故道),变为运河新道,并拆去河上原有的万岁、义济、永安等旧石桥,北门的木板吊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改名为跃进桥,新建人民、北桥、春风三座混凝土大桥,崇福镇貌开始大有改观。

  清代至今的近四百年间,崇德县历经几次战争动乱,历史已经远去。如今,在小镇的街角巷弄,早已感受不到当年这里曾发生过的战乱。唯一可以感受到的,是历史背后,属于小镇的厚重感。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