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抗战刊物《塘南半月》

2018-07-24 16:04 作者:颜剑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现在的桐乡市是1958年由原桐乡县和崇德县合并而成的。原桐乡县境,习惯上以运河为界,分为两部分,运河以北称塘北,运河以南称塘南。抗战期间,塘南有三镇(梧桐、濮院、屠甸)十三乡(附廓、城北、城东、濮南、濮北、北日、史桥、晏城、南日、宜桥、檇李、

  现在的桐乡市是1958年由原桐乡县和崇德县合并而成的。原桐乡县境,习惯上以运河为界,分为两部分,运河以北称塘北,运河以南称塘南。抗战期间,塘南有三镇(梧桐、濮院、屠甸)十三乡(附廓、城北、城东、濮南、濮北、北日、史桥、晏城、南日、宜桥、檇李、分水、殳山),三镇为日伪占据,而13个乡依然是国民政府的天下和抗日武装的活动区域。

  抗战开始后,桐乡塘南地区一些以原公教人员为代表的沦陷区知识分子,不愿当亡国奴,纷纷投笔抗战,以唤起民众。1940年秋,经过酝酿,南日晖桥曹白玲,北日晖桥吴友唐、吴中田,史家桥陆涛,大宏村沈廷辅、沈廷荣,以及流落在塘南一带的沈昌闾、沈秉千、蒋藕舫、施连芬,共10人,在南日晖桥北陈家门成立了塘南文化社,决定创办刊物《塘南半月》,由日晖区区长商守先任社长,曹白玲任主笔。该社以团结地方力量,激发抗战热情,揭露敌伪阴谋,砥砺文化学术,研讨协助地方建设为目的。同时经呈请第三战区第一游击区指挥部核准,于1940年11月1日,正式出版油印刊物《塘南半月》。刊物为八开白报纸,封面用红蓝套色,刊头为手写红字,第1期、第2期为商守先手写体,第3期改由192师师长胡达书写。每期30至40页,印数初为80份,以后逐渐扩大到150至160份,分别送发嘉属地区和浙西后方机关、个人,从第10期起开始寄发上海等地。内容有国际国内时事、形势分析评论、本地抗战消息等,还有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文艺作品,以白话文为主,间以文言,文章大多充满爱国激情,如创刊号上刊有诗歌两首:

  救国书生未后人,口诛笔伐亦精神。

  振聋发聩非常事,文字宣传却更真。  

  频年干戈未曾休,谁敢砥柱寄中流。

  塘南崛起春秋笔,唤醒睡狮作怒吼。

  《塘南半月》一出刊,即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驻扎在梧桐、屠甸、斜桥的日伪军加强了塘南地区的扫荡,为了安全,办刊人员星散各处,加上交通封锁,发行困难,因此发刊至第19期(18、19合刊),即1941年8月15日,被迫停刊。

  1944年3月,国民军第28军副官处长黄聚杰出任桐乡县县长,为了加强对塘南地区抗战的领导,5月1日任命时任浙西专署视察员的郑启新为桐乡县政府驻塘南办事处主任。郑到任后,提出以教育民众、唤起抗战热情为首要任务,决定恢复塘南文化社和《塘南半月》。郑自任社长,商守先、孙英杰任副社长,聘请沈昌闾任主笔,桐乡县长黄聚杰、崇德县长关震东以及海、桐、崇毗邻地区的党政军各界人士王连庆、朱裁文、车同轮、吴文祺、吴良玉、吴雪塘、沈昌闾、孙英杰、孙文浩、张鹏飞、张梅青、张玉如、张寅、张荣春、张椿林、商守先、赵俊、郑启新、刘访渭、蒋伯寅、谢锡恩等23人为董事。10月1日,复刊后第1期《塘南半月》在史桥乡骑家桥出刊,目录有复刊词、半月时论、自由意志与近代科学、农村经济的隐忧、塘南教育概况和今后的整顿意见、文盲与师资、教学与环境、关于崇德福严寺及其胜迹、题诗奉《塘南半月》复刊号、漫谈都市病、后役夫梦、雨夜、寄诗友四绝、四年、编后记。从目录中可看出,刊物内容有时事评论、社会问题、人文历史、文学作品等,侧重于文化教育方面,切实文化社宗旨。第1期还明确提出了办刊的规约7条:1、揭发敌伪阴谋;2、暴露敌伪罪行;3、为遭害者呼吁;4、张正义、主公道;5、报道正确;6、传递迅速;7、以千字斗米计稿酬(即1000字给稿酬1斗米,计15市斤)。10月15日,复刊后第2期出刊时,又聘浙西行署参议、嘉兴人陆初觉为董事长。刊物印数达180份,送发范围仍以浙西及后方机关团体为主。

  复刊不久后的10月24日,郑启新在塘南办事处驻地商家埭突遭日伪军扫荡,落水殉难。办事处随即解体,但塘南文化社由商守先继任社长,《塘南半月》第3期(复刊后)按时于11月1日在史家桥东宋家浜出刊。1945年2月1日,从第9期(复刊后)开始,刊头由苏浙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陶广题词,同年8月15日,抗战胜利,11月1日,第27期出刊后停刊,结束使命,一些办刊主要人员回到县城,开始筹办《桐乡民报》。

  《塘南半月》复刊后的第9期上刊登有钟桴(钟秀夫)写的《御儿竹枝词》(17首),记载了崇桐两县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和风物特产,是桐乡最后一组竹枝词,颇可一读。前有一小序:崇桐古御儿乡,人文风物,遗迹方言,以及乡里之存恤,乡贤之崇祀,胥足以资棹歌之传唱,垂风尚于来斯。或以记述往事,但凭父老之传闻;或以点缀当时,犹为我人所目睹。然境随时迁,难免挂漏之虞;星移物换,徒兴消沉之感。然则棹歌之作,要亦留鸿爪云尔乎。旁征博引,充实阙疑,则有望同里先生之润饰焉。

  《塘南半月》现藏桐乡档案馆,存世极少。

  (本文根据范雪森先生生前回忆和《塘南半月》写成)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