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忆往昔种田岁月

2018-11-16 08:40 作者:杨承禹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桐乡是我国水稻发源地之一,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石门罗家角遗址在1979年发掘时发现有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的碳化稻谷,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属马家浜文化早期。其时,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已从采集过渡到耜耕阶段。 东汉时,铁制农具如锄头、

  桐乡是我国水稻发源地之一,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石门罗家角遗址在1979年发掘时发现有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的碳化稻谷,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属马家浜文化早期。其时,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已从采集过渡到耜耕阶段。

  东汉时,铁制农具如锄头、镰刀等已开始广泛使用,加快了稻作生产,火耕水耨方式已逐步形成。五代时,为防止水灾,崇、桐一带在河岸两边的低田周围筑起堤坝,“沿塘有泾,通于支港,益塘以引水,泾以均水,塍以御水,坞以储水”(清光绪《桐乡县志》)。搞好治水防灾,对水稻生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明末清初,水稻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又有发展。其时,崇、桐两县以稻麦两熟为主,水田种植春花已很普遍。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农户与农户之间产量极不平衡,上好劳动力的农户,水稻亩产量要比全县平均产量高出很多,产量低的农户一亩不过一石略余。“多种田不如多治地”(《补农书》)。其时,种麦、种稻十分忙碌 ,“入夏刈麦垦田,……浸谷、莳秧,秧既齐乃拔而插之,继而荡,又再三耘……九月刈稻”(光绪十四《嘉兴府志》)。说明当时农事环节已配套完善。民国时期水田以春花(蚕花、土油菜、小麦)——中晚稻一年两熟为主,部分冬闲田和花草田推行单季中晚稻一年一熟制,农田抗灾能力脆弱,出现不少荒田,生产水平低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基本沿习传统耕作制度。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加大了发展粮食生产力度。对部分互助组和合作社发放贷款,以解决生产困难,并发动农户多养畜禽,宣传“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的道理,发动农户培养好春花作物,种好花草,利用农副产品作为家畜饲料,多养猪羊,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供农家肥料。1956年起,对水田耕作制度进行探索性变革,聘请余姚县农民师傅作技术指导,开展连作稻示范种植。当年,崇、桐两县共试种双季稻9.18万亩,1957年两熟制连作稻增加到15.5万亩。1959年试种土油菜三熟制连作稻,并推广大麻公社“三熟制好方向,一年能收两年粮”的典型经验。之后,水田改制面积不断扩大,到1960年,全县改制面积又不断扩大,这一年,全县改制面积增加到32.39万亩。由于改制步子过快,超越客观条件,劳力、肥料都跟不上,许多生产队插种时,早稻“六月田”,连晚“秋后田”大面积出现,影响了早晚稻稳产高产。当年连晚亩产仅344斤。1963年改制面积调整到22.86万亩,确保了连作稻普遍增产。早稻亩产506斤,连晚亩产达514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13.2%和28.5%。农民种田,手工插秧很辛苦,大家都很关心。1970年,原国家石油部高级工程师吴匡,退休后回到乌镇,他看到农民“面朝烂泥,背朝天”,人工插秧太辛苦。于是,他发明了“铺纸种稻”,在县农业部门协助下,利用包谷机和电动铺纸船,将饼肥草纸包好的种谷铺到水田里,免去了育秧、拔秧、插秧等工序,实现了部分作业工厂化和机械化。当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组特地来乌镇公社民丰大队拍摄,制成《铺纸种稻》科教片。因当时桐乡的水田以三熟制为主,前后茬口季节矛盾大,推广有困难,至1977年中止了该项试验。

  在多种多收的指导思想影响下,1964年至1992年,在全县范围更加积极地发展三熟制。1970年—1984年,连作早稻面积达36万亩以上,其中麦稻稻、油稻稻、菜(榨菜)稻稻三熟制面积达26亩,占早稻总面积的67%。其时,季节矛盾更为突出,劳动力更为紧张。农业技术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为缓和季节矛盾,动了许多脑筋,在育秧上,早稻推广尼龙育秧和带土移栽,晚稻推行“拔秧留苗”;在品种选用上,强调早、中、晚合理搭配;在劳动力安排上突出抓好双枪,在大暑至立秋半个月里,要求集中精力,强调“上午割黄稻,下午见青苗”。1983年全县早稻面积达36.53万亩,其中三熟制31.89万亩,占87.3%。大部分生产队过了立秋才结束“双枪”。农民的辛苦,换来了粮食的增产,1984年全县粮食(含大豆)总产量达41.25万吨,其中水稻总产量35.0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5%,创历史最高水平。

  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日趋突出,以增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难以为继的问题,199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重大决策。桐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对种植业结构作重大调整,根据“调粮、扩经、增养、提效”的总体思路,大力压缩三熟制面积。2005年起终止了种植多年的连作早稻,逐步扩大单季晚稻面积。全市单季晚稻面积从1984年的8801亩增加到2006年的28.21万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腾出一部分劳动力发展经济作物和二、三产业。同时,政府加大对现代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投入力度。2007年桐乡首次引进机动插秧机下田机插,效益十分明显,据测定,1天能插种35亩—40亩,比人工传统手插功效提高40倍—50倍。2014年,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共联结农户3511户,农机化作业总面积达2.83万亩,其中机器催芽200亩,为种粮大户机器育秧1.7万亩,机插秧1900亩,机耕4200亩,机植保3100亩,机收1900亩,还为种粮大户机烘粮食1800吨,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民开始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