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清初诗人吴之振笔下的运河诗路

2022-12-27 17:32 作者:夏春锦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笔端已挟风涛壮,眼界方知天地宽

  十年前,北京匡时2012年春拍推出“故国情怀——明遗民书画作品专场”,其中有一组与吴之振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格外夺人眼球。这个系列共十四件标的,由吴之振唱酬墨迹、自书墨迹、画像等共六大类组成。这些作品聚焦式再现了吴之振人生轨迹中的多个高光时刻,更有黄宗羲、王士禛、陈廷敬、张玉书、汪琬、吕留良等鸿儒巨子的烘云托月,吴之振作为清初诗坛一员骁将的形象随之丰满立体起来。


吴之振像
  
  

  余家语溪上,门前语水清

  吴之振(1640—1717)是清代诗人,《清史稿·列传》称:“康熙初,山林诗,之振最有名。《课蚕词》十六首,推为绝唱。”可见当时他在诗坛上的影响力。

  他本出生于崇德县洲钱南前村(今洲泉镇南泉村)祖居,据徐焕《吴母范太孺人传》:“时当胜国之际,所在盗寇剽掠。吴故甲族,尤盗所注目,遂自洲泉迁住城中。”迁至崇德县城后吴家住在城西运河岸边的横街上,他在《冰船》诗中描述的“余家语溪上,门前语水清。平桥架低岸,桥下艇子横”,说的就是这种枕水而居的生活。

  崇德县城的水陆交通,毕竟比乡下要方便许多。特别是借助运河的便利,成年后的吴之振才得以便捷地南下北上,或求取功名,或广结善缘,从而使自己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化风云人物。

  吴之振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虽于顺治十年(1653)应童子试并考中了秀才,但之后在康熙二年(1663)和康熙五年(1666)先后两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无论是童子试,还是乡试,吴之振都要途经京杭大运河到嘉兴府和省城杭州应试。或许是因为路途较短,来去又颇为频繁,所以没有留下相关的诗文。

  作为诗人的吴之振,用大量诗歌描绘京杭大运河及其沿岸景致则是在后来的两次北京之行中。虽然诗作有所散佚,但基本呈现了清初京杭大运河两岸的风貌,以及作者旅途中的真切感受。

  他的首次北京之行始于第二次乡试落榜的康熙五年(1666)秋,至次年春夏之交返程,其目的据郁震宏推测大约是“纳资捐贡”,即花钱买一个贡生的出身。考察其按时间顺序编定的《黄叶村庄诗集》,当自《泊舟自庆庵赠僧研庵》始。其前一首题为《丙午八月八日,沈甥率其妻子归郜村旧业,余以入省赴试,不及送行,口占绝句二首赠别》,说的就是第二次动身去杭州参加乡试的事,行色匆匆,字里行间暴露了他对功名的迫切心理。

  吴之振从崇德县城赴京,亲友们相约在县城北门为之送别。他自己没有留下告别的诗作,而疡疽发作不能前往送行的吕留良却托人送来了赠别诗《送孟举北游》,其中有“从来未有经年别,匆遽轻为去国图”之句,既表达了惜别之情,又对吴的北游保留了个人意见,“轻为”二字即能看出他的这种态度。

  吴之振此次北游,《泊舟自庆庵赠僧研庵》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他在途中作的第一首诗。自庆庵又名横泾庙,由张所望和超尘和尚始建于明朝,原为苏州府地界,今已划归上海徐汇区龙华街道。诗中描述,自庆庵远避尘嚣,确是高人逸士幽居的理想之地。吴之振平生好佛,素喜与出家人为友,此次北行或是有意专程前往自庆庵访友,不然没有必要舍近求远,绕道而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