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桐乡劝书

2012-05-16 20:07 作者:颜剑明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在以前,夏夜乘凉的时候,村口小茶馆里会经常聚集着许多人在听劝书,一碗凉茶,一把蒲扇,听得有滋有味。唱书先生站在桌子上,一把扇子,一串毛竹板,说得头头是道,唱得有板有眼,毛竹板滴答滴答的伴奏声清脆而有韵味,在寂静的夏夜传得很远。因为它演唱的

  在以前,夏夜乘凉的时候,村口小茶馆里会经常聚集着许多人在听劝书,一碗凉茶,一把蒲扇,听得有滋有味。唱书先生站在桌子上,一把扇子,一串毛竹板,说得头头是道,唱得有板有眼,毛竹板“滴答滴答”的伴奏声清脆而有韵味,在寂静的夏夜传得很远。因为它演唱的基本曲调是“劝世调”,所以称“劝书”。还有一种说法称它为“欠书”,因为一旦听了,会上瘾,不听活难过,得夜夜去听,像欠了唱书先生似的。

  关于劝书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隋朝时,隋炀帝杨广来江南寻欢作乐,他带着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分乘数百艘大船,沿运河而下。皇帝他们在船上花天酒地,逍遥行乐,纤夫们却背着长长的纤绳,日晒夜露,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久天长,纤夫们忍受不了,当行至江南一带时,看到这里河流纵横,容易藏身,便纷纷向运河两岸潜逃。他们逃出时,一无所有,只带几块纤板,只得靠卖唱行乞为主,因为没有道具伴奏,只得拿纤板敲敲,久而久之,毛竹板便成了这种说唱艺术的道具。

  桐乡劝书是从湖州一带传过来的,但何时传入,地方志书上均无记载。原八泉乡老说唱艺人姚子亭回忆:他听父亲姚有庆说过,自己20岁时曾在石门湾接待寺内听人唱过劝书,是一个人单独演唱,无人帮腔伴奏。姚子亭老人生于1914年,他父亲20岁时应当还在清朝。另一位老艺人谢培卿说过,吴兴双林、菱湖一带唱劝书比桐乡要早,比较有名的艺人有五个,称“五方”,即金方、银方、铜方、铁方和少方,人称“五虎将”。少方姓沈,出生在湖州双林,后来到石门演唱传艺,收下了不少徒弟,艺名均带“卿”字,人称“卿字辈”,比较有名的有石门陈金卿、八泉沈荣卿、梧桐潘苋卿等。唱劝书兴盛于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爆发前。那时在农村、集镇的小茶馆里,经常可以看到在茶馆一角,搭一个小台,台上放置一张小桌、一把椅子,桌上一把茶壶,唱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表演、说唱,农民一边喝茶、一边听书,如痴如醉。

  桐乡劝书分文书和武书两种,大多是从古代通俗小说改编而来的。文书以家庭故事为主,如《小金钱》、《玉连环》、《文九妹》等;武书以公案武侠故事为主,如《武松》、《水泊梁山》、《三侠五义》等。

  劝书的主要听众是农民,所以通俗易懂、演唱随和是它的特色,唱词押韵顺口。如《擂台赋》是这样唱的:“一只擂台朝当中,周围四转走得通,八宝葫芦来结顶,四角尖尖挂铜钟。两边摆起威武架,十八般兵器响叮咚,这一只擂台奉旨造,皇帝圣旨挂当中。”常用的曲调板式有慢板、急板、夹板、哭板四种。慢板行腔平缓,每唱四句或八句拖一次腔。急板比较急迫,一口气唱到底,用在表演紧张、激动的心情的时候。夹板夹叙夹唱,带唱带表。哭板行腔紧凑,声调带有哭腔,表现悲愤、凄怆的心情。唱哭板最难,只有少数艺人会唱得好,沈少方大徒弟陈金卿是其中之一,他每次唱《粉妆楼》,用的就是哭板,凄婉动人,台下听众无不流泪。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