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故乡记忆--洋油手照

2012-06-01 15:54 作者:姚遥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煤油灯,老家人都称洋油手照。这名字是挺有意思,洋油的称谓,是半旧中国的遗称。旧中国大凡进口的东西都带洋字,洋布、洋钉、洋蜡烛。尽管时代变了,许多东西没了洋的成分,但在老人的口中,这带洋的称谓也惯用下来了。手照倒反映了人们一手举灯,一手遮风

  煤油灯,老家人都称“洋油手照”。这名字是挺有意思,“洋油”的称谓,是半旧中国的遗称。旧中国大凡进口的东西都带“洋”字,洋布、洋钉、洋蜡烛。尽管时代变了,许多东西没了“洋”的成分,但在老人的口中,这带“洋”的称谓也惯用下来了。“手照”倒反映了人们一手举灯,一手遮风的情景,显得贴切而形象。煤油灯不经风吹,在靠近煤油灯的地方,打个喷嚏,翻书用力过猛,甚至话说的声音大了,也会使其熄灭。用手遮风,就成了煤油灯时代的一个常见动作。

  家用煤油灯虽简陋,却形态各异。药水瓶、墨水瓶,上按铁皮盖,中间钻个眼,插入由铁皮卷成的小管子,穿进由棉纱线捻成的灯芯,这就是煤油灯了。瓶子里放入煤油,待灯芯将其吸透,划根火柴将灯芯一点,灯头上就燃起了火光。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点燃煤油灯,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村子的每个角落,与天上的星星融为一体,闪闪烁烁,村庄的夜晚由此而变得神秘起来。

  据说,在没有“洋油手照”之前,多数人家用油盏照明。一个椅子状的小竹架上,放着一只半圆形的盛油器皿,只要盛上几瓢勺菜油,放入灯芯(草),就可使用了。油盏的火光比煤油灯光微弱,但毕竟也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方便。

  煤油在那些年代是珍贵的,它与火柴、肥皂一样,实行限量凭票供应,用起煤油灯来也有了窍门。灯头的芯抽得太长了不仅费油,而且还冒黑烟,熏得人都受不了;太短了,不仅光太暗,还容易熄灭。灯芯燃烧一段时间,就会结下焦化了的碳壳,使灯光暗淡下来,用钳子钳掉碳壳的同时,又将灯芯拉出一小截。一次又一次地钳、拉,用上一段时间就得重新换灯芯了。

  煤油灯,连着我的整个童年。父亲的手指动作,经过煤油灯光的拉伸、扩展、重叠,变成墙壁上惟妙惟肖的兔子、小狗等影像,在我幼时的心里是那么神奇莫测。而记忆最深的是两桩事。1954年秋天,邻居家一名叫腊梅的女人,手提煤油灯不慎点燃蓑衣,引发了一场大火,将我家及周围四户人家烧成了一片废墟。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煤油灯边总是弥漫着不祥的阴影。还有一桩是“大跃进”时期,有一次,食堂里的炊事员不小心,碰翻了煤油灯,煤油洒进了锅里,一大锅米粥全都有一股煤油味。那时粮食奇缺,填饱肚子是“第一要务”,谁也顾不上什么味不味,照样喝了个精光。

  我们村子里亮电灯的这一天,我是始终不会忘记的,这是1963年农历五月初四晚上,也就在这一天晚上,我的小妹也随家中的第一缕电灯光而降生了。那时,我一家共安装了两盏电灯,一盏在房间内,堂屋和厨房是双联开关,也算一盏。灯泡与灯头都用加盖红印章的白纸条封着。因为电费是按支光收取的,生产队为了防止有人偷换大支光灯泡,这办法一直采用了好多年。不过,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柴房和猪羊棚间是很少有人家安装电灯的,所以煤油灯还是不能缺少,家家还都备有一两盏。

  不知不觉间,煤油灯淡出视野已经多年了,可每当打开童年记忆的窗户,那昏黄的光亮就会进入心房。毕竟,我是在煤油灯光下长大的,那忽忽悠悠的灯光下,有我许多难忘的往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