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丝瓜筋

2014-06-26 09:26 作者:徐如松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双休日到新塍镇,在丈母娘家颇具时尚的厨房里看到久违了的丝瓜筋。这可是上好的清洁用具,功用堪比钢丝球或海绵擦,而且还非常环保。问来历,说是厂里的乡下同事所赠。昔日再普通不过的丝瓜筋,如今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馈赠之佳品。 我的童年,是上世纪七

  双休日到新塍镇,在丈母娘家颇具时尚的厨房里看到久违了的丝瓜筋。这可是上好的清洁用具,功用堪比钢丝球或海绵擦,而且还非常环保。问来历,说是厂里的乡下同事所赠。昔日再普通不过的丝瓜筋,如今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馈赠之佳品。

  我的童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深乡下度过的。那时的农村,普通人家的家用电器似乎只有十五瓦的电灯泡以及一只方盒子的广播机。不必说什么不锈钢餐具,就连钢筋锅子(其实是铝制品)和玻璃制品也都十分稀罕,戗刀、勺子什么的都是铜头木柄,灶头上洗碗筷用的抹布,都是破衣服裁剪而成的。要是遇到特别油腻的碗筷,就先用丝瓜筋来洗擦。

  其实,丝瓜筋的制作并不繁杂。看到挂在丝瓜藤上的丝瓜,只要有心不去摘它,让它自然老去,颜色由青褐色逐渐变成浅黄色,再逐渐变成灰黑色。这时的丝瓜,水分已全部蒸发了,几乎没有了什么分量,稍微捏一下,表面的灰褐色皮就很容易爆裂,发出“嗑嗑”的声响。此时,整架丝瓜藤其实也到了“垂垂老矣”的阶段,但大人们还是舍不得连跟拔起,祈望再长出一茬秋丝瓜来,所以就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沿着瓜柄剪下来。瓜藤挂瓜的情景,如今在城里似乎很少见到了,只是难得的在几幅中国画中看到它们的踪影。

  前面说到“只要有心不去采摘”,这里得特别交代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显然属于缺衣少粮的饥馑年代。所以门前的凉衣竹竿边,或者一棵矮枣树旁、苦楝树边,奶奶总要种上一两棵丝瓜秧,或者黄瓜秧。这些秧苗的生命力极其旺盛,过些日子,它们就会像爬山虎似的攀沿而上,继而吹起金黄的小喇叭。再过些日子,丝瓜啦、黄瓜啦就一个个悬挂下来。相比而言,丝瓜显得格外金贵,因为当时的黄瓜在我们深乡下还上不了餐桌,只能聊以解解孩子们的馋嘴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到北京旅游吃到黄瓜炒蛋时,还觉得新鲜无比)。作为夏至农忙后农民餐桌上的主打菜,丝瓜汤几乎顿顿上桌,美其名曰清凉解热,其实是生活清贫所致,这和绍兴人夏天爱吃梅干菜汤似乎是一个道理。丝瓜汤的做法也很简单,将丝瓜切成片,放入汤盆,滴上几滴菜油,加适量水,放在饭锅的蒸架上蒸。开饭了,揭开锅,尝一尝咸淡是否正好,就算大功告成。如果做成丝瓜蛋汤,就是奢侈吃法了,只能单独开锅,切好的丝瓜片先在油里煸一下,然后加水烧开,再磕蛋调匀倒入,如果能佐以小葱,味道就更加鲜美。不过,丝瓜蛋汤往往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能享受到。

  好的丝瓜要当小菜,只有长得歪瓜裂枣样的丝瓜,才有幸留下来,最终做成丝瓜筋。剪下来的老丝瓜,随便地挂在屋檐下,经受烈日的曝晒和台风暴雨的“侵蚀”,渐渐地,外层灰褐色的皮腐烂了,露出了洁白的丝瓜筋,样子颇有些刚出淤泥的莲藕。这一个过程颇有点像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扉页上所写的“在盐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那样,只是没有这么夸张而已。这时候,奶奶就挑选几个上好的丝瓜筋,拍拍打打,将丝瓜筋上的杂质全部剔除,剪成一截一截的,盛在一个篮子里,备作灶上的清洁用具。

  丝瓜筋,除了灶间洗刷碗筷之用外,每家每户房前的洗衣板或者石台阶上往往也会放置一块。到了每年的黄梅季节,雨水滴滴答答的,我们小孩子穿着元宝套鞋放学回家,父母总是要求我们拿丝瓜筋沾点屋檐水,将套鞋上的烂泥擦干净才能进屋。有的人家,巧手的妈妈也会选择质地白净一点的丝瓜筋,剪开压平,做成鞋垫(下层丝瓜筋、上层竹笋叶)垫在高帮套鞋里,据说透气性特别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