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胜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胜 > INTRODUCE

梅里曝书亭(2)

2017-07-18 16:16 作者:嘉兴故事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荷花池南的曝书亭,是这座园林的灵魂。飞檐黛瓦、朱红雕栏,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古风犹存。亭中青石柱上,镌刻了杜甫诗联: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 亭前有竹。朱彝尊自谓性癖好竹,无论徙居何处,必


  荷花池南的曝书亭,是这座园林的灵魂。飞檐黛瓦、朱红雕栏,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古风犹存。亭中青石柱上,镌刻了杜甫诗联:“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

  亭前有竹。朱彝尊自谓“性癖好竹”,无论徙居何处,必选有竹的地方居之。他于中年买宅于梅里,取宅名为“竹坨”。修篁吟风,何等风雅!当然不仅于此,朱彝尊欣赏的是竹之风骨:“若夫竹,苟护其本,则末乃直上,匪特有君子之守而已。其勃然兴起,突怒无畏,类夫豪杰之士,拔泥涂而立加万夫之上”(朱彝尊《〈看竹图〉记》)。

  曝书亭之名的来历,与晒书有关,南方多雨潮湿,朱彝尊藏书之巨,晒书防霉,乃读书人惜书之为。但是,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更加生动有趣。相传有一年寒冬,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来到了梅里,看到一个敞衣枕石的中年逸士在亭下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觉得有些诧异,便上前问其何故,逸士答道:“肚中书多久闷,恐霉而曝。”康熙皇帝一听,便知这是饱学之士,回京后颁圣旨赐逸士为翰林院编修衔。这个逸士就是朱彝尊。

  这民间传说是真是假,姑且存疑,但是朱彝尊应召入京为官,是确凿无疑的事儿。清康熙十八年(1679),时年五十一岁的朱彝尊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参与纂修《明史》。

  作为梅里的近邻,朱彝尊与梅泾有不解之缘。在创作《鸳鸯湖棹歌》期间,他乘舟泛游濮院,借宿在濮九娘桥畔。这一夜,朱彝尊没有睡好,因为濮绸织机的声音搅醒了他的梦,从他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来(《鸳鸯湖棹歌》第75首):
  
  春绢秋罗软胜绵,
  折枝花小样争传。
  舟移濮九娘桥宿,
  夜半鸣梭搅客眠。
  
  朱彝尊写给濮院的这首诗,赞美了名扬天下的濮绸,并借此描写了清初濮绸生产的盛况。

  朱彝尊对濮院的人文历史相当熟稔,除了濮绸,还有西施与槜李、胭脂汇、聚桂文会、蛇蟠石……这些古代濮院的人文意象、人文标志,当入笔于一代文学大家的诗文之后,文化的魅力便穿越了时空,横贯了古今。

  在园中逛了一遍,小憩于娱老轩前,面对荷花池,想着心事。

  这时,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外地中年男子站在我面前,问道:“这是朱彝尊的故居?”

  我点头称是。

  他又问:“你也喜欢写作诗词?”

  我只是一笑。在竹坨先生的曝书亭,谈论自己的写作是会让人脸红的事情。

  他向园中望了一会,又转过身来说:“郑板桥与朱彝尊好像是同一时代的人,康熙年间的。”

  我一时无法确认,只知道郑板桥应该晚于朱彝尊。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与朱彝尊一样,都是有清一代的文艺大家。

  聊了一会儿,这个爱好文学的中年男子挥了挥手,走向四曲桥,走过荷花池,往曝书亭走去了。

  午后的曝书亭,太阳正好。只是,亭下已没有了敞衣枕石晒太阳的竹坨先生。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