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燕昌(1738—1814),字文渔,号芑堂,海盐武原人,书法家。他一生勤奋,力学好古,尤嗜金石,搜罗甚富。
![]() 张燕昌《墨兰图》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6),有一个二十来岁的海盐年轻人赴杭州应试,了解到名士丁敬篆刻艺术独树一帜,便登门拜师,却遭到回绝。但他不放弃,第二年夏天又筹措了路费,风尘仆仆赶到杭州求见。丁敬见他背着很沉的东西,让他放下一看,原来是两只硕大的海盐癞皮黄南瓜,是作为投师之礼特意送来的。丁敬大为感动,便破例收为入门弟子。这个诚意满满的年轻人,便是张燕昌。 张燕昌(1738—1814),字文渔,号芑堂,海盐武原人,书法家。他一生勤奋,力学好古,尤嗜金石,搜罗甚富。 地方官因其人品、才学俱佳,保举他以优贡身份为孝廉方正入省,按常规再由省送吏部考察后任官职。不料,省里有个经办吏员见张燕昌不肯去巴结,忌恨在心,有意在文字上做手脚,不让保举,又传出话来,只要张燕昌肯去求情,便可放行。张燕昌得知后不屑一顾,气愤地说:“我如果同这种无耻吏员接一句话,就辜负地方保举了。”后来浙江学使阮元知道了,很欣赏张燕昌人品正直,即征召至省授职,并写成推荐奏章送上去。 张燕昌淡泊功名仕途,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篆刻书画艺术。年轻时,并无家传,海盐又缺少名师,但求学若渴的张燕昌在家附近一座栖真观内发现一块宋代石碑,上刻“东岳行官之记”六个飞白大字。他反复临摹,刻意揣摩,从中学会了飞白体。 不久,张燕昌获悉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藏有石鼓文北宋拓本,便说服家人,渡海到宁波研究、临摹石鼓文拓本。回来后参照原物仿制十个石鼓,日夜摩挲,精心刻上篆文。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石鼓亭”。对此,阮元曾赠诗: 铭铸鼎彝款象牺,每看一字百摩挲。 恰因好古生偏晚,不见苏韩猎碣多。 形象生动,十分亲切。 张燕昌拜丁敬为师,是他艺术生涯的新起点。丁敬于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宏词科不就而宁愿以卖酒为生,诗文书画无所不通,篆刻为“西泠八大家”之首。晚年不肯轻易收徒,张燕昌是他的关门弟子。 在丁敬的指点之下,张燕昌对商周铜器、汉唐石刻都潜心搜集研究,在其所著《金石契》一书中,收录的鼎彝碑石资料达数百种,可见其研究之深、倾力之巨。 在杭州,张燕昌与梁同书、翁方纲等大师探讨考释,终日不倦,多所创获,他的篆刻书画艺术水平也因此进步更快。他善画兰竹花卉,工篆隶飞白,尤精篆刻,著有《石鼓文考释》《芑堂印存》《金粟逸人逸事》等。 他曾大胆创新,试以飞白书入印,被誉为浙派篆刻的“负弩前驱”。飞白是汉字书法的一种,创于后汉,特点是笔画露白,似枯笔写成。以飞白书入印,前无古人,创作不易,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遭人指责,一般篆刻家不敢尝试。但张燕昌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终于获得成功,并与书法家陆绍曾合著《飞白录》。 张燕昌篆刻艺术的成功,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巨。海盐文人治印之风,更有实则始于张燕昌之说。海盐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吴雄飞认为:“张燕昌敢于突破常规,以飞白书入印,拓宽入印文字范围,为一大创举。”海盐籍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管凌评价:“张燕昌为清代金石大家,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到,令海盐后学引以为豪。” |
- 上一篇:钱崇润:献身医学泽被苍生的医学家
- 下一篇:项圣谟:天籁文孙,画史董狐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