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一个传奇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江河湖泊碧波荡漾,无不与“水”有关。 嘉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有一个嘉兴人,一生与水结缘,他的名字与水紧紧联系在一起,学水、治水,把毕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他就是水利工程专家,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一代水工”汪胡桢。 1897年7月12日,汪胡桢出生在嘉兴南门饭箩浜(即现在的帆落浜),他自幼在嘉兴求学,也是在这里走向治水的一生。 7月12日,位于梅湾街东区帆落浜的汪胡桢故居,一改往日的清寂,汪胡桢先生的女儿93岁的汪胡炜,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汪胡桢专家、学者和亲朋等会聚于此,一场“纪念汪胡桢先生诞辰126周年暨汪胡桢文献展示分享会”正在举行。 ![]() 水利救国 “作为一位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学著作。” 当年,汪胡桢报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不知道何为水利。 他的老师李仪祉在课堂上问:什么是水利?台下无人作声。 李仪祉是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无人作声,李仪祉自问自答。 “水利就是水的利用。水有益于人也有害于人。浇在田里能长庄稼,浮起船舶能运输货物,通过水轮机能发电,人不能一天没有水,这些都是水于人有益的事;洪水、内涝、海侵等是于人有害的事,用科学措施去兴利除害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水利工程。” 这是汪胡桢人生于水利方面受启蒙的第一课。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对他而言,恍如昨日,他把这一幕也记录在他的人生回忆文《水工六十年》中。 他说:几十年我从事的事业及付出的辛勤劳动便是执行李先生的一席话。 回顾汪胡桢一生,除了奔波于水利建设,就是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曾数度执教,长达20余年,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 为了这场纪念活动,嘉兴地方文史专家、汪胡桢先生表侄黄国华也一直在忙碌。这次的文献展示也是他积20年对汪胡桢研究,与全国水利界包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海大学等不少专家共同研究收集的。 在展厅,能看到钱正英写的一段话:作为一位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学著作。 钱正英和汪胡桢,同为家乡人骄傲的治水专家,他们曾并肩作战。1950年,淮河再次决口,钱正英回到治淮一线——在新成立的治淮委员会,钱正英兼任工程部副部长,部长正是汪胡桢。 汪胡桢一生始终与时间在赛跑,留下无数科学著作,所译书为当时世界最新领先的工程技术著作。从“水利救国”到“科技兴国”,他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创新人生,创下了数个第一,这贯穿于汪胡桢生命全程。 黄国华介绍,这次汪胡桢的文献展,除水利科技著作外,涉及门类广泛,有城市规划、新村建设、铁路工程、地质矿业、全国经济计划、开发区方案等等。汪胡桢晚年疾病缠身,一目失明,另一目0.1视力,仍坚持借用高倍放大镜进行学术研究,完成多部巨著。 “从展出文献中,可见先生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精神!他以大智大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展厅虽小,但内容丰富,文献时间跨度达70年,“汪老的一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有着光辉的足迹和对水利事业的重大贡献。”黄国华说。他为我们分享了这次文献展的亮点—— 《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一书,“堪为复兴运河水利之指南”。它开创了运河综合利用的先河,成了整治保护运河的指导性计划,给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运河史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留下了一张大运河实测纵剖面图。 时隔80年后的2014年大运河申遗,国家文物局大运河申遗组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谭徐明教授曾不无遗憾地指出:“这份规划是大运河申遗为数极少的权威资料。后来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技术文件只有这一基础资料可以支持。”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一级调研员吴旭先生曾撰文,说《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为运河申遗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他,帮助运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汪胡桢主编的《中国工程师手册》,是中国工程师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手册。这套书,也对当年战后重建和新中国建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还主持《导淮工程计划》及《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导淮是20世纪30年代初一项国家治水计划,他主导完成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域规划,这是民国水利事业史重要文献,对当下的水利事业也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淮河,绵延1000多公里,落差200多米,曾经这里的水灾之害,殃及流域三省近1亿人口,治淮历为建国安邦之策。治理淮河也是世界级治水难题。 《治淮方略》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渊博学识、卓越远见,其中《治淮主要工程示意图》有18个大型山谷水库和7个水闸……70年后这些水库仍在发挥作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