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小镇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小镇故事 > INTRODUCE

凤鸟何时此地鸣--梧桐杂记(中)(2)

2014-10-06 14:57 作者:小雯 沈永林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告别了朱女士,我一路往北,所见是一条与南门直街垂直的老街,因为交叉成丁字,又称丁字街。南门直街上,当年有一家桐乡鼎鼎大名的张氏兄弟铁铺张福安、张顺安的桑剪,远近闻名。浙北养蚕植桑人家,每户至少备有一


  告别了朱女士,我一路往北,所见是一条与南门直街垂直的老街,因为交叉成“丁”字,又称丁字街。南门直街上,当年有一家桐乡鼎鼎大名的张氏兄弟铁铺——张福安、张顺安的桑剪,远近闻名。浙北养蚕植桑人家,每户至少备有一把。这一把团头团脑、捏手处有如花瓶一般饱满的桑剪,是蚕桑时节,农民剪桑条的最好帮手。桐乡的桑剪,锋利无比,又不重手,蚕农称之为“叶里飞”。查《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卷二《乃服》之“叶料”篇:“凡取叶必用剪,铁剪出嘉郡桐乡者最犀利,他乡未得其利。”可知至少在明崇祯年间(《天工开物》完成于崇祯十年,即1637年),桐乡桑剪即已大大有名。

  这段丁字形的老街面,是老梧桐镇极闹猛的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辟梧桐大街以前,这里是桐邑南北向的主要街道、繁盛之域,附近的农贸产品,大抵集散在这个地段。一个甲子以前,老字号如万年油坊、恒兴公、陈公裕、张万隆等资金雄厚的六陈商行、粮行及烟行均开设于此,另有石灰行、小猪行、竹器店、打铁铺子、刨烟作坊分布丁字街各段,两旁店铺林立,往来行人摩肩接踵,特别是凌晨与上午,街面上更是热闹万分。如今,居户搬迁,街面早已冷清,不复往日的繁盛了。街西临河口原有轮船码头,记得我十岁左右,因在乡下翻捡上海勒色(垃圾)堆里的洋片和香烟壳子,得了黄疸肝炎,眼底蜡蜡黄,我母亲带我去桐乡人民医院看病,就是从这里上岸的——这是我第一次到梧桐,走上康泾塘上的水泥桥,我回望的那一眼,至今鲜活地记得。

  转过一个街角,老街上见到一位老太太蹬着三轮车,车里斜放着十来把笤帚,见到我,停下了,一句软软的桐乡土白:笤帚自家哎,三个洋钿(一把),清白得费完(费完,桐乡土白,强调清白的程度)。听口音,这位卖笤帚的老姆妈,当是桐乡南面史桥、灵安一带人。

  桐邑旧城,最有意思的,或许就是城墙内的南门吊桥一带。吊桥的桥脚,延伸得极长,现在尚依稀可辨:麻点的条石,被数百年的脚迹摩擦得光溜溜的。自然,当年的护城河,已经填为大街,沿河的一埭弧形老房子,即现在的丁字街48号,表明这里就是城墙脚下——这样的依着护城河而建筑的弧形老房子,在今日的嘉兴境域,怕是唯一的遗存了。

  再过去,就是栈房弄了,及至走完这半个桐邑旧城,才知这条条石弄堂的古旧与古韵,此地,想来旧时是客栈所云集的地方——一个“栈”字,泄露了当年桐邑的客栈业的秘密。

清代桐乡县城图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