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窑镇叶新路到底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市河。
![]() 干窑古镇的廊棚 一 仿佛是一颗种子,大概是很多年前就已经种下。那时见到《中国国家地理》干窑镇古窑的专题报道,图片中窑工的坚守、码放得如艺术品般的京砖、从古窑天井的窄口射下的微弱光线,一一被吸引。 朋友禾塘居嘉善,知悉我的打算,特意帮我约了沈家窑的第六代传人沈刚。不过,他说,先带你去干窑古镇看看。 干窑镇叶新路到底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市河。河岸开阔,香樟的树荫遮住了两岸半数光阴,对岸河埠边有人在水泥板上洗刷着床单,身后是一排二层小楼,上个世纪供销社、信用社的模样。顺着河东街向北,是颇具特色的廊棚。从家门口,延伸了几步的木质廊下至河岸,是遮蔽风雨、阻挡日晒的小镇体贴风情。小镇记忆里的童年无忧嬉戏和老年的坐看闲云,都有这样的特殊记忆吧。好像只有几步之遥,从新街到古街,就有了分明的变化,那是一种静默在时光里的闲散,但又是不失烟火气的、流动着的宽厚。仿佛是逆向走在时光里,瞬间就喜欢上了这一刻的光阴。 早晨寂静的老街,一定是像我现在这样所见般唤醒的:廊棚内半开的店门,中年阿姨睡眼惺忪地走了出来,身后是两张巨大的台球桌,令人想起每个小镇都有的不羁青年;两三个阿姨或坐或站着,中气十足用方言聊着家常,或许因为空旷,那声音远远就能听到,走近时,坐着的阿姨正十指翻飞清理着一只肥硕的鸭子;阿姨们身后的水面上,横卧着一座古老的石板桥,古桥无声,仿若禅定的老僧;桥堍下的小商店,早早开了起来,躺椅上的男子和小店铺内外的居民,闲扯着,好不惬意。 一见那桥,迫不及待上前看个究竟。 这座被当地居民称为“永兴桥”的三孔石板桥,至少存在这里有250年,重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无桥额,石梁上有粗简的花纹雕刻,护栏石为后期修建,早期应是木质护栏。在西侧桥墩上,隐约看到“永兴”字样,东侧桥墩可见“万家”等刻字。桥面有轮回图案,北侧石阶,有连续几级刻有鱼、狗等动物简单造型,年份太久,线条有些融合而模糊了清晰轮廓。那些不知从何处运来的石块,重修时堆砌成了桥栏、桥墩、桥台、拱券等,以至于各种各样刻字突兀地呈现在那里,成了一个个难以解开的迷。桥实在是老了,从他们出生便已存在,不知不觉,人与桥皆已老去,鬓发如霜里,相守不离。 ![]() 永兴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